见许鞍华:从影坛传奇到面对衰老的坦诚,电影与人生的探讨中传递真情与温暖。77岁的许鞍华,在全球电影界享有可圈可点的声誉,作为第一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的女性导演,其身上散发出的温暖与真实,使她在影坛备受尊重。在伦敦国王学院进行的电影大师课上,充满了年轻面孔的观众,期待着这位传奇导演的分享。
这场活动不仅是一个关于电影艺术的课程,更成为年轻人们追随梦想与寻求启发的契机。无论是询问创作灵感,还是对电影未来的展望,许鞍华用其独特的视角与真诚的态度,回应了场中的每一个问题。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她的坦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显然,许鞍华在当代青年心中仍然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有趣的是,许鞍华并未因前几年《第一炉香》的争议而减少她的吸引力。她作为一位坚持独立创作的导演,从来没有妥协过自己的艺术追求。对于自己的作品,她坦率地表达出既有成就感也有自我反思。在她看来,除了自身的艺术表达,电影还应当反映出更广泛的人生哲学,涉及情感、历史与人性。许鞍华的电影,从早期的“越南三部曲”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每一部都在不断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人们在各种社会情境中所面临的挑战。
采访中,当被关注的焦点转向自己的个人生活与衰老时,许鞍华毫不避讳。她直言,面对衰老是她这些年最大的挑战。她承认对死亡、衰退与病痛感到恐惧,“当然会啊!我对所有这些腐败、枯萎、死亡、败坏等等这些东西,都觉得很恐惧的。”她同时也表示,面对这些情绪,并不是想要逃避,而是要坦诚接受。许鞍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衰老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人去适应的速度。“就恐惧啊,没办法呀!你又不能变成另外一个人啊!”在这样的自我释然中,许鞍华展示了她对生命的坚定态度。
自1975年开始她的导演生涯以来,许鞍华从未停止过创作的脚步。在这五十年间,她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与丰厚的艺术积淀,屡次获得香港金像奖与金马奖,成为业界的标杆人物。她并不认为自己是那些鼎盛时期的“天才”。在她看来,每一部电影的背后都有稳定的团队、无数的准备与细致的执行。她强调,每次拍摄都需把自己当作一部影片来面对,因为“可能就没人投钱给你拍下一部。”这种严谨使得她在业内积累了极高的声誉。
在与许鞍华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她对于生命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尽管面临身体状况的挑战,她依然充满热情地回应关于未来创作的提问。“我正在准备《妾的儿女》,每天都在弄剧本。”她透露,尽管考虑转型做监制,但拍摄的热情始终未减,“可能会与其他几位导演联合拍摄。”她的声音里透露出对电影创作的执着。
被问及个人生活时,许鞍华的反应更显真实。她笑称自己物欲低,甚至不懂如何去享受生活,更多地将精力放在拍戏中。她指出,纵使有过不少的艰辛与挑战,时间的洗礼让她意识到,人生的高潮与低谷都是成长的一部分。“行运、潦倒,都是人生经验的一部分。落魄运滞的经验,甚至比‘好吃好住’时来得更宝贵,因为会让你体会到、学到一些东西。”她如是说。
许鞍华的职业生涯与她本人的生活实则交相辉映,每一部作品都成为她人生的缩影,展现出她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细腻观察。尽管暴露于创作的压力之下,她却从未放弃对真实的追求。她的电影既是对生活的反思,也是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挖掘。这样的她,正如在这场活动中传递出的温暖与真情,始终营造出一种深厚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