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与马丽,这对长期合作的喜剧搭档,近些年来频频成为舆论焦点,绯闻不断。外界好奇,这样的现象背后,是否有团队在有意操控,借“CP”热度推动双方事业发展?通过观察他们近期的动态,不难看出,这其中隐藏着一套复杂的运作策略,值得深入剖析。
今年五一档,马丽主演的电影《水饺皇后》举行路演,虽然拿下五一档票房冠军,但仅收获约2亿元的票房数据,远低于预期,且整体档期影院冷清。早期天津路演中,沈腾高调现身,为影片包了20场,这一举动一度引发热议与粉丝关注,为电影宣传助力。不久之后,马丽在后续路演中继续拉沈腾“站台”,公开感谢其“恩人兼贵人”身份,并巧妙将观众分为马丽粉丝、沈腾粉丝和“沈马CP”粉丝三类,强调这三类其实为一家人。这招一出台,马丽感谢CP粉很快登上热搜榜,正面承认影视剧“CP”,相当于否认现实暧昧传闻,巧妙引导粉丝只在网络层面“磕糖”,不让感情往现实升温。
三天后,剧情发生变化。马丽在另一场路演突然情绪失控泪洒现场,称因“沈马CP”话题被过度关注,自己和沈腾甚至不敢带家人外出,遭遇谩骂和网暴。她向沈腾妻子和自己丈夫致谢,呼吁大家只关注作品,不干涉私生活,并直言“如果网暴家人,会考虑不再合作”。这段表现令公众疑惑:究竟是鼓励粉丝追捧“CP”热度,还是希望用“停合作”威胁遏制过激氛围?团队意图何在?
沈腾与马丽此前确有段时间刻意避嫌不合作,据了解这并非网友强压,而是双方尤其马丽的发展遇到瓶颈。她尝试转型担任时尚榜样,参与杂志拍摄,却未能跳出喜剧“舒适区”。沈腾马丽重新携手后,通过综艺、电影利益均大幅提升,且粉丝从未从中获利。但为何现阶段媒体舆论反倒把关系紧张归因于粉丝压力?
深究背后,不难发现所谓“沈马CP”大多出自团队玩法。两人始终游走暧昧边界:既不主动表态拒绝,也不公开否认,甚至在公众事件中故意吊粉丝胃口。比如沈腾妻子王琦遭受网络攻击时,团队曾公开回应辟谣,却也在某综艺节目上用亲吻动作炒作CP热度,导致王琦关闭微博评论。马丽丈夫许文赫公开自称是“沈马大粉头”,更成就一波热搜。如此操作显然不是无心之失,而是背后团队精心编排的营销路径。
对比之下,同为喜剧界传奇搭档的贾玲与曾毅,关系清晰明朗,始终以师徒身份定位合作,且均勇敢携伴亮相公开场合,屏蔽外界不必要的猜测与流言。这种从团队不主动炒作CP的策略,极大地净化了粉丝环境,避免了纷扰。但沈腾马丽组合明显没有采取类似做法,一直在粉丝期待和公众形象之间反复摇摆。
最新消息显示,5月3日马丽在路演时还表达了因CP粉压力考虑不再合作的态度,而5月8日开心麻花却官宣团综《麻花特开心》第二季上线,沈腾马丽双双占据宣传C位,甚至借“离了沈腾马丽谁还逗我们笑”热搜,强势带动关注度。显然,用“不合作”抛出话题、紧接着用“合作”制造热搜,两相对比,团队在这一系列操作中的精妙心机暴露。
业内资深人士分析指出,所有娱乐圈CP缺乏纯粹的群众发起,多数是由经纪团队策划推动,从利益角度出发精细运作。手法高明的团队能够无声无息地带动水军声势,促成粉丝热情自发堆积,从而翻转市场影响力。沈腾与马丽这对“CP”,更像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从根本上看,马丽接受“沈马CP”形象,更多是为了维护事业发展稳定的舒适区。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依赖与不自信,将沈腾视为事业与形象的主心骨,害怕单打独斗,其心理亦反映了东亚女性在男性主导领域内的普遍焦虑——即使成绩显著,也难以放心展露自身野心。这种心理在喜剧圈尤为明显,女性喜剧演员往往希望洗掉“搞笑”标签,争取更多演技的认可。马丽曾感慨“什么时候能被夸演技好,而不是只会搞笑”,反映她内心渴望突破标签的掣肘。
而综上种种,沉浸于“沈马CP”既得红利,也承受过激CP粉压力的马丽,选择留在这一局中,显然是一场。团队操控的热度,带来流量与关注同时,也滋生潜在危机。公众期待两人能拿出更为成熟的态度,彻底厘清关系界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衡事业与生活的双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