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君一句话的“失误”,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也再次暴露出社会对公众人物言论错误时不可调和的偏激态度。她在接受央视《文化十分》采访时,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误称为“长子长孙”,这无意中的错词却被无限放大,成为攻击的焦点。面对这一风波,社会更应以宽容和理性的态度看待公众人物的言论失误,避免“小错”演变为舆论灾难。
陈丽君这个名字,以其俊朗的越剧“男票”形象而深入人心。她那在2023年热播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中,饰演的“玉面修罗”贾廷,以折扇遮面、邪魅一笑和单手抱搭档转圈等精彩表演,迅速在短视频走红,成为一股新兴的文化现象。随后,她不仅积极参与,与虚拟偶像洛天依跨界演出《戏游九州》,推动越剧向“时尚化传播”转型,还参与了2024年热播综艺“浪姐”,并登上了当年春晚舞台,一步步完成了演艺圈的“出圈”过程。她成为不少年轻观众心中的“老公姐”,甚至成为性别表达多元化的文化符号代表。
陈丽君之所以被称为“老公姐”,不仅因为其俊朗气质,更在于她通过越剧形象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当前流行的“雌雄同体”审美,体现了性别表达的流动性,而“老公”这一词已不再仅指生理男性,更多代表一种气质和力量的符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丽君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但正是在公众视野高度聚焦下,她的一个口误引发了剧烈反响。采访中,她谈及新戏《我的大观园》时称贾宝玉是“大观园的希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长孙”,此言一出,马上遭遇质疑。了解《红楼梦》的读者都清楚,贾宝玉被称为“宝二爷”,他的确不是长子长孙。贾家的长子是已故的贾珠,长孙则是其子贾兰,而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也不是荣府长子。这样的“低级错误”,在扮演贾宝玉的演员这里显得更为尴尬,也被部分人士视为对经典文化的不尊重。
把这一次“误说”上升为严重的品格和知识断层,是否过于苛责?人无完人,尤其是当错误没有恶意、没有对公共利益造成显著伤害时,严格追责是否合理?批评的尺度应该存在界限:针对有意破坏公共利益、造成严重示范效应的行为,公众理应保持警觉和正义感;而对于因认知不足导致的无心之失,应给予理解和矫正的机会。
对陈丽君而言,她的说错更多是信息储备上的不足,而非恶意或故意误导。她作为年轻演员,在业务表现上备受认可,对越剧的推广贡献明显。错误发生在对角色的理解细节上,显然与其舞台表演技艺无关。公众对文艺明星的期待多集中于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艺术成就,而非要求其承担完全无误的文化阐释权威。
错误本身不会自动带来广泛负面示范效应。吸取演员人设来学习知识本来就是误读。对于明星,尤其是跨界文化符号,观众更应分清角色表演与个人认知。明星的言论不应被神化,粉丝和社会也不应被推向极端输赢对垒的荒谬田地。的网络环境下,稍有异议即被指责、攻击甚至网暴,成为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风气。
更令人担忧的是,围绕这起事件,两端对立的网友迅速形成“战场”,一边疯狂指责陈丽君,另一边则对指出错误的学者苗怀明展开反击,苗怀明虽然态度严肃甚至颇为古板,但其本意是借此提醒年轻人多读经典,而非抹黑演员。反复的“斗争”与对立,不仅无助于事实和文化传播,还加剧了社会分裂和网络暴力。
本该简单的道歉、批评与改正的过程,却演变成一场全民审判,充满了“恶斗”与“围剿”,显示出现今社会对公众人物宽容度的急剧下降。自由的言论空间和对错误的包容,本是文明对话的基本要素。关切更大社会伦理和公共利益的言行,才是批评的真正焦点。
陈丽君道歉已成事实,话题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公众人物言论难免失误,如何科学界定错误和恶意,避免过度标签化,成为亟待反思的社会课题。公众、媒体与社交的理性对话,能避免这类“小错”变成舆论灾难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