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私人定制和大腕影评优质回答有一种情怀是感性的,流露在各类艺术作品的字里行间。小人物的欲望,大人物的欲望,雅的欲望,俗的欲望,对自然的歉意却经不住对自身物质需求的动物本性。但对于中国文化了来说,很多所谓的西方工业文明积累下的价值观的问题,在东方有不同的解读方法。通过范伟对他领导的描述批判了中国政治形态中的小农文化的桎梏根源。
今天百视网小编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电影大腕影评,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求私人定制和大腕影评
优质回答有一种情怀是感性的,流露在各类艺术作品的字里行间。有一种情怀是理性的,彻底的批判,或者一种决不妥协的骨气,不管时代如何变换,它的那股劲不变,不为时代改变,不为人们的喜好改变,不为现实改变。它认真的面对现实,嬉笑怒骂也好,沉默爆发也好,绝不阿谀奉承,不为了迎合谁而改变自己,但凡这劲劲的作品,都有值得赞赏的艺术品格。这部电影的情怀,属于后一种。
创作手法:
《私人定制》的确不适合喜欢纯商业片或纯艺术电影的人看,这个看似矛盾的统一之处是,它有个跟所有电影都不一样的特性:它骨子里是不迎合观众的思维和价值取向的,电影故事是为了完成对现实的多重批判本身而寻求一种艺术性对现实批判的的虚构的合理性。观者喜欢不喜欢,情节是否适合世俗审美,无所谓。《私人定制》把电影工业的价值逻辑完全扔一边了。这种事也就王朔能干出来,颠覆所有以往的既定的艺术模式和传统。好在冯小刚也充分的运用自己的灵气将这种批判轻松、诙谐、游刃有余的表现了出来,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叙事结构:
三段落式的故事,是中国数千年以来一贯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当代转化。不知道是不是王朔迷上了明代笔记小说的缘故,鬼、狐、神、佛、魑、魅、魍、魉,带着各自的各种欲望,统统化做了人形来到人间,分布在每个故事之中。将电影中这些角色的欲望化做《聊斋》中的鬼狐来到人间,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不同,电影的叙事思路也很有点《三言两拍》——只言人间荒谬,不论孰是孰非,佛心道义,阅者自悟。
这样的叙事结构以及手法不是纯西方的或者后现代的(略微相似),归根结底还是对东方叙事传统的一种当代书写。说完了一个故事直接说第二个故事,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不论明清笔记小说,就是中国的史书也一贯是以这样的结构叙事的,《史记》中随便找个列传,莫不如此,说完了这个人直接说另一个人,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关联。
某些章节的设置和技巧上,有时也能够偶尔经意的露出一点王朔读了佛经之后自己思考的过程,某些段落是有明显佛教思维逻辑的特征,并且有一种不自觉的自然痕迹。比如范伟最后的总结发言,对自己没能抵制住诱惑的陈词部分,完全是一种佛经中常用的思辨手法。一个人一正一反的思维状态反衬着角色的荒谬却真实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性之中,并通过对这个过程不露声色的描述达到批判的立意。
笔力着意:
基本上,每个段落、每个小节都在批判,看起来在组织笑料,实际上却一直在批判、批判批判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批判、世俗批判、电影批判、百姓批判、艺术批判、资本批判,只有勇于自我批判的艺术从业者才能对整个社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当下人类欲望的多重深度批判,如果不是王朔、冯小刚这样的人,这种深度不是想玩儿能玩儿得出来的。
这样的电影不是单纯为了讨人喜欢拍的,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娱乐大众拍的,甚至有些部分是明显违反了电影工业的一贯的固有讨好观众的倾向,并且有些台词是专门讽刺电影观众的。所以它一开始就不是普通的简单类型化的所谓喜剧片。
“批判现实主义”这种词如今好像不流行了,不过片子的某些段落是充满了一种对现实中荒谬现象的天然的纯粹的发自创作者内心的善意的敌意和攻击,针锋相对的嘲讽,这是相当明显的。
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华谊兄弟的股票会遭到机构的打压了。除了因为过早透支估价以外,这种针对以金钱至上的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的批判的电影,热衷资本游戏的人当然会嗤之以鼻,因为这个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明确的对资本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挑战,只不过它有个所谓贺岁的壳子。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在与资本针锋相对。这是否是一种明确的挑战,恐怕创作者未必认可,但是,挑衅性充满了每个段落、每个小节、每个人物对白中。
这或许可能大概就是这部电影背后的复杂社会文化背景。电影工业本身需要依靠资本支撑,但是这部电影骨子里却透着强力的批判资本的伪善和虚无的。
王朔剧本写的够狠,冯小刚拍的时候也绝对不露声色的帮衬、发挥,甚至反思并批判自己的庸俗,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艺术品质。看这部电影纯粹出于对王朔的持续关注,想了解他的思想状态,了解王朔从开始读佛经之后的思想变化。如果说《非诚勿扰2》是王朔关于对死亡的思考,那么这部就是对生存的探寻和批判。
王、冯二人可以在一部电影中嬉、笑、怒、骂到如此地步,算得上“爷们”二字。当他们象你我一样年轻时曾为了思考本身而批判一切不合理的现实,这么多年过去,当他们有了钱、权势、地位,却依然不改赤子之心时,这就是我们要赞赏的骨气。不妥协、不低头、有事说事,坦荡磊落,对中国各种现实矛盾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忧虑,甚至杞人忧天式的,但是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节难道不就是真的在现实中存在么?
小人物的欲望,大人物的欲望,雅的欲望,俗的欲望,对自然的歉意却经不住对自身物质需求的动物本性(片尾可以捐几亿,可不愿意捐辆车)。到了片子最后,已经是直接对人性本身的批判和挖苦、嘲讽、蔑视、不屑,以及最彻底的自嘲。这样的电影如何能让期待贺岁片只换取简单一乐而不需要太沉重的思考的观众满意呢。
人和人不一样,不管有钱、没钱的时候,有一种人,他是不放弃对现实认真的思考的诚意的。这种精神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格。也是艺术存在的价值之一。在这部电影里,王朔是制定电影价值取向的,冯小刚是心有灵犀开辟道路的执行者,尽管《私人定制》看似还是部明确的商业电影。但对于中国文化了来说,很多所谓的西方工业文明积累下的价值观的问题,在东方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比如,第二个故事,本来要直接讽刺“金钱至上”使艺术远离了生活本身的动力源泉时,它却通过探讨“雅、俗”的问题,来绕过工业文明的电影工业固有的可以让大众喜闻乐见的庸俗的叙事方法。
种种,电影中,多不可计,基本上是彻底的超越了冯小刚过去所有的电影,它的深度是王朔和冯各自生活阅历和对艺术思考的最终结果。达到这个结果就是以强烈的批判现实来实现的,它脱离了一般的商业电影或者艺术电影与观众的喜好互动的思维模式,是针针见血扎到现实和每个人欲望的好电影。
至于那些习惯了看商业电影,或者习惯了看所谓的纯粹的艺术电影的人来说,不喜欢这部电影很正常。这部电影的类型似乎很特别,却又是中国社会主义电影发展到80年代一贯的那种黑色幽默。文革结束之后很多电影都有这种特质,唯一不同的仅仅是《私人定制》它骨子里本就没打算谄媚观众,看电影的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反正好的艺术作品通常都是照妖镜,那些但凡在人世行走的人们,他们内心的鬼、狐、妖、仙、魑、魅、魍、魉,都将在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面前露出原形,即便它只是部贺岁片。如果能用批判现实与所谓的艺术品质交换,那么一部电影如果能实现批判现实,我觉得比任何所谓的“雅”的艺术追求都要强一点点。而就是这一点点就可以区分开市侩和单纯的诚恳的倾注在作品里的善意。
艺术的境界有时候仅仅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个体欲望之后的那个或近或远的抵达。
附:
第一个故事
从影片一开始,就着力批判了中国文化,批判中国政治形态的世俗根基。
通过范伟对他领导的描述批判了中国政治形态中的小农文化的桎梏根源。
批判了小市民对当权者的一厢情愿的幻想完全没有深入社会的基础;
批判小市民对现实批判的虚弱和来自自我底层欲望的折射;
通过装扮成领导的司机范伟接待农村来的老乡段落,批判城市里的小市民对中国广大乡村中的农民的想法和思想和小农对物质需求的着眼点的无知;
批判了没有政治经验的人在权力中的欲望变形;
批判了当权者不断腐败的现实根基其一在于老百姓的世俗文化;
在范伟接待老乡关于贫困县的时候,批判了中国世俗社会中农村的普遍的思维特点,贫困县的农民需要的是政府的财政补助,谁也不稀罕拌萝卜皮。
范伟终于被色诱瓦解了心理防线之后,却将责任推诿给了秘书,这部分很有佛经行文和叙事逻辑的色彩,一种不是简单是非对错判定,而是尽量展现一种现象中的人的心理变化最终导致其依然荒谬的合理。
在白总会所中接待的段落,批判了商业资本与政治权势的勾结现实;
批判了地产商以社会未来的需求(养老缺口,养老地产)为商业契机,寻求把握左右政治权势的主动权的权钱交易的主动;
在色诱中,也批判了人性对欲望的理性丧失,范伟可以抵制住直接的诱惑,却无法克服对弱者的同情而产生的放松对自我的把持;
第二个故事
批判了电影工业的本质的庸俗性——此处比任何黑色电影更残酷,因为它完全不承认电影本身可能具有的高雅性。彻底给否了。
批判了商业电影模式中观众的无理性娱乐需求的荒谬;
借公司提案部分,批判了公司文化中群体庸俗的伪善性和集体盲目性的形成原因;
通过俗导演的叙述,绕开了电影工业的西方逻辑模式,而是以东方的俗雅来解决东方的艺术创作中关于创作者定位的探讨,尽管是一种深刻的自嘲。不但讽刺了看商业电影的观众的低级需求,也讽刺了工业文明中的艺术创作者的自我崇高。
通过将世俗大众普遍喜好的美就是庸俗这个结论假设成立以后,彻底将电影的终极价值推向极至,以否定电影工业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
以18岁成人礼,批判了年轻一代彻底完全西化的虚无,西方节日成为消费社会中人们被资本盲目消费左右的价值观变异。如圣诞情人七夕,成人节这种日本传来的文化,当18岁女孩的宝马车钥匙被摘下的时候,一切西方工业文明借文明模式的强势对中国世俗生活中的文化的侵袭,最终都回到了工业文明的根基——资本、商业、金钱关系,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完全彻底的被物质包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变异。
通过富人派对上检察官声讨富人的演讲,批判了文革形成中的文化背景。社会的不理性往往是弱者的群体反向暴力的集结。“先把所有富人全砍了,再审查,绝对没有一个是错判的”这也是一个强烈的预言,如果中国贫富差距继续增大,整个社会的大多数,弱者的暴力将重新来过,而且是极端暴力的形式出现。同时也是一种反溯论证,文革为何会形成,为何群体的盲动和欺凌会成为所谓的实现“正义”的手段。为什么弱者的暴力对新的弱者没有任何怜悯,都在这个小段落里精妙的展现出来。压根不用讨论所谓中国文化是热衷法制还是人制。中国的种种社会现实是所有人集体的驱动结果,文革不是不会再来的,弱者的反抗的愿望还在,强势者对真正社会矛盾的漠视或者估计不足还在,那么文化基础在了,社会现实也在了,文革为什么就一定不会再来了呢。人们希望它不再来,它就不再来了么,不会的,它一直在潜伏。
第三个故事
走廊上探讨丹姐财富来源的时候,直接用历史分析来判断丹姐的数亿数千亿来源都是资本对整个社会资源的侵占。这又呼应了第二个故事富人集会中对富人有罪的另一个双重批判。——既批判了贫民百姓的弱者的被压迫的委屈的不合理性,又批判了资本强者阶层的资本原罪。针针见血,甚至是用刀来为资本社会中的富豪们放血。改革开放30年产生的富豪,他们积累的资本, 没有一个是从历史中继承的,没有一个不是来自于30年改革开放中的资本榨取。
用卡车拉钱、丹姐数钱,以量化计算数钞票的段落,玩了点后现代的反讽,通过数字来瓦解一个个看似合理的荒谬。
丹姐买房子必须涨几亿才愿意买的价段落,即便房子本身是有质量问题,丹姐也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财富欲望而挥霍无度。强烈的讽刺了现实社会中资本游戏的伪善和空洞。
批判了资本家原罪的段落很多
批判了资本
批判了资本家将地产抵押给银行的商业模式和中国“先富”的资本家群体的社会心理状态,这个部分结合最近山西7000万给女儿办婚礼却200亿倒闭的煤老板一起看更见讽刺中的犀利和猛烈。
结尾丹姐在前面故事中的种种反常欲望都是逗着玩,也表现了小人物的自足和现实的苍凉与人世无常,唯有单纯、简单可以度过一个又一个欲望的旋涡。
最后的收尾
几个人纷纷向自然、太阳、生命道歉之后,最后一个道歉,冯小刚画外音与葛优对话,批判了大众的所谓对美好愿望的想当然和伪善性。又与前面几个道歉之间的真诚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互相作用的真实与质疑的反讽或者提出疑问。
黑色电影桥段不断出现,这不是商业电影或者艺术电影能够承载的。《私人定制》是彻底的向电影之外的观者,向社会现实提出各种质疑、挑战的电影,这样的电影不可能期望人见人爱。不过要是利用贺岁电影这种工业电影的商业模式可以催人思考,或者让你心里有点什么,可以反思,也许仅仅凭借这一点,这就是部相当好的电影了。毕竟如今的时代,所谓的艺术电影的批判有时候也成了一种深度的矫情综合症的时候,需要有一部《私人定制》这样充满了诚意的批判和善意的讽刺的电影出现。
用艺术的姿态进行谄媚观众早已不是什么所谓的艺术品位或者勇敢的时候,用善意的嬉笑怒骂来达到批判现实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好电影。因为它一开始就没打算惯着观众,这是很多如今所谓的独立电影、地下电影、先锋电影、艺术电影所望尘莫及的。毕竟有些艺术电影还是妄图让观众来同情他们的艺术姿态、艺术理念的,而这种姿态却恰恰是一种高端的媚俗而已,是谁就不说了。《私人定制》与这些电影完全是相反的,它本身就是在否定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它不但瓦解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丑陋的所谓“合理”,它连自己都彻底的否定了。中国传统小说常常说:这些文字不是为了要描写世间的合理或者不合理,归根结底是要劝人向善,如何真实的生活在世俗之中。
部分台词:
“我想挑战下自己的软肋。”
“你这也叫考验?哪个干部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以前挺接地气一导演,现在俩脚不沾地儿了"
“电影这东西祖宗就是俗的,走马灯那会儿来的”
“说好电影是第八艺术呢”
“看书要有文化,但文盲也能看电影。”
您这一千亿不可能祖上来的,明清两朝国库加起来也就一亿两白银
“那些有几千亿的人,每天一睁眼,想的,不是必须花出去一千多万,而是又要还银行一千多万”
喜剧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优质回答喜剧电影排行榜:《天下无双》、《夏洛特烦恼》、《大腕》、《两杆大烟枪》、《岳父岳母真难当》。
1、《天下无双》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对皇室兄妹来到江南,认识了一对开客栈的兄妹。之后,两对兄妹不打不相识,在相处中擦出火花的故事。
推荐理由:《天下无双》中王菲的男装形象很亮眼。影片中夹杂着爱情、亲情、友情。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很饱满。
2、《夏洛特烦恼》
影片主要讲述了,夏洛昔日的初恋情人秋雅正在举行隆重的婚礼,而夏洛大闹了婚礼现场。他的行为引来妻子马冬梅的现场发飙,发泄之后的夏洛睡着了。
《夏洛特烦恼》汇聚了校园、青春、以及那份青涩的爱恋。岁月是把杀猪刀,在时间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抛弃的孤儿。该片以喜剧方式展开,又融入了魔幻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现了以夏洛为代表的人的欲望和生活状态。
3、《大腕》
影片主要讲述了,电影制片厂摄影科的下岗职工尤优接到一份活,要给好莱坞大腕级导演泰勒在中国拍摄的《末世王朝》拍摄一部宣传纪录片。当尤优去做这份工作时,一系列有趣的故事也因此发生。
《大腕》以小人物的视角展开,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炎凉。虽然以娱乐圈的“大腕”展开,却用讽刺幽默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生命和时间这一项上,没有人是永恒的持用者。
4、《两杆大烟枪》
这部影片是1998年,由盖伊·里奇执导、编剧的英国黑色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伦敦街头混混艾德和朋友参加黑社会赌局却欠下巨款,筹划打劫一群毒贩,毒贩恰在同一天对毒品供应商实施了抢劫,意外频发,最后演变成完全不可预计的闹剧。堪称神作!
5、《岳父岳母真难当》
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旧式传统资产阶级家庭中有四个女儿。三个女儿却分别找了阿拉伯、犹太、中国丈夫,老夫老妻唯独期盼剩下未嫁的小女儿能找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白人,结果没想到小女儿找了一位非裔黑人
阮玲玉的影评
优质回答葬心
蝴蝶儿飞去
心亦不在
栖清长夜谁来
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
换满心哀
怎受的住
这头猜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
辛酸难捱
天给的苦给的灾
都不怪
千不该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林花儿
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
身何在
凄凉哀怨的曲调响起的时候,内心一阵黯然,黄莺莺的《葬心》,电影《阮玲玉》的主题曲,一次次的让人销魂,沉迷在音乐与电影之中。每每看不到结局,就忍不住内心的悲伤郁闷关掉,断断续续好几次才看完整部电影。
一纸“人言可畏”,一代绝世名伶香消玉陨,在六十九年前的妇女节那天,一个多么讽刺的时间。时光流逝,一切也随之淡忘了,只留下残缺不全记忆,人,总是善忘的。多年以后,关锦鹏拍摄了这一部电影-《阮玲玉》,在我们面前重现了当日一代影后短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关锦鹏的《阮玲玉》是用心之作,他复原了已经为天灾人祸而灭迹的30年代孙谕等人的片子,他将色彩做旧起到了很好的间离效果,让人犹若进入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时代。那些经历岁月创痕弥足尊贵的原版拷贝使得我们一睹三十年代明星的风采,回味无穷。反复交错的影片,让我迷失在电影之中,似幻似真。张曼玉、梁家辉。李子雄、刘嘉玲跟吴启华都是不错的演技派演员,尤其是张曼玉出色的表演,再加上阮玲玉作品的片断与采访当时的当事人,在精致典雅的老上海气氛之中,将阮玲玉一生的遭遇慢慢道来。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一个天才演员的绝唱。
时代造就了阮玲玉,时代也毁了阮玲玉。
时代,造就了阮玲玉这个绝世名伶,却也因为这个身份而让她最终撒手人间。
事业上,她是绝对的强者,影后,明星,大腕儿,王牌。在那个黑白的无声的世界,她在哀怨柔弱的角色中,却静静的骄傲着,有凌驾一切的霸气。所有的才子都为她写作,所有的导演都敬她三分。聂耳们写了革命歌曲,招呼她来一起唱,她看着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的脸,发现这是新生。好有趣!翌日,她打断卜万仓的导演阐述,对他说,《三个摩登女性》里面,这个革命女性的角色我来演,假使失败了,我来赔。她傲视身后的同行们所有羡慕和嫉妒,唯我独尊,所向披靡。
而在现实生活中呢?
她却是那么的无力与柔弱,在那个传统的男权社会里面,她,只不过被视为玩物罢了。面对张达民和唐季珊,她的选择是那么的艰难,一个曾与她生活了那么久的张达民,一个是她现在所爱的唐季珊。虽说张是那么的厚颜无耻,将她视若摇钱树一般需索无度,始终却是她的第一个男人,一日夫妻百日恩,“旧缘该了难了”。阮玲玉终究只能夹在张达民和唐季珊中间。最终,张达民同意和她分居,唐季珊得胜,他对她说:“他肯要钱对我来说实在是大好的消息,说明他对你已经完全没有感情了。呵呵,男人同女人分手,还同女人要钱,简直一点自尊都没有,没有自尊就容易杀价,我保证给他一百块钱一个月他都肯!”这是多么值得庆祝的事情了!然而她颀长的身影孑立于窗前,精致的妆容华美的旗袍之下,裹着一个女人唯一一点人格的骨头,一时间霹雳啪啦碎得一地都是。签合同的时候,达民问律师,这一条,她的经济不能维系时,我不可以以此为要求向她要钱……唐季珊抢答说,你放心,阿阮的经济只会越来越好,每月一百块,一毛都不会少给你。苍白的日光打在前景的阮玲玉脸上,后景中的两个男人是模糊的,一个当她是靠山,一个当她是虚荣。但我自己固执的有些同情张达民,那张俊秀得让人怜爱的脸上依旧写着一些东西,可能不是爱情,但一定和爱情有关——张达民是电影中唯一与爱情有关的人,虽然她可能已经不再爱他,虽然他最终因爱成恨撕毁了她。
但是,唐季珊是否真的爱阮玲玉呢,还是说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虚荣,我一直在想。阮玲玉的别恋只不过如歌词中所说的一般:“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女人,天生就是爱情的动物,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张达民只不过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一个无耻的寄生虫罢了,便是片中那索要生活费的情节中,你我便可感受了什么叫做厚颜无耻,一百块,为了这一百块,虽说两人已经没有感情可言,但是张的行径仍让人不屑。而唐季珊呢,在笔者看来也不外乎是一个花花公子,阮玲玉的性格毕竟还是非常的单纯,在唐季珊老练的表演下,便已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而不惜遭受骂名。
然而不久之后,当唐季珊便原形毕露,面对张达民的厚颜无耻、唐季珊的负心薄幸,还有那些新闻不遗余力的批评,她,连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无论她在事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始终,她都是一个女人,同普通人一般也需要一份关怀。莎士比亚说过:“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做懦弱。”现实的一切一切,让她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面对风言风语,她选择了死亡,用死亡来逃避,用死亡来抗争。一缕芳魂,烟消云散。
或许她选择自杀,我们并不能认同这种做法,毕竟,生命是宝贵的。但是,你我又怎能够体味到当时她那种心死神灭的心情,“人言可畏”四字透露出的那种无奈与凄凉。无论后来对这封遗书的真假推测,但是,这四个字确实也是写出了阮玲玉当时的一种心态。
时代造就了阮玲玉,却也毁却了她。在《神女》中,导演吴永刚告诉她,你坐上桌子就是反抗,抽烟也是反抗。整个的姿态都是反抗,但她的力量太薄弱了,我希望从你的眼光中可以看到。于是我们看到了阮玲玉的经典眼神,双手在下巴底下紧握拳头,眼睛向上祈望一个不知名永远不会到来得的救赎。在这样的姿态中无力的反抗,与其说反抗不如说挣扎,与其说挣扎,不如说承受而已。她是一个畸形世界中,男性审美的畸形造就的尤物。
关锦鹏是一个天才的导演,他的《胭脂扣》和《阮玲玉》,都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在《阮玲玉》中,他精心的打造出一个旧上海时候的那种氛围,那熟悉的旗袍,那烫发,还有那熟悉的伦巴音乐,在一点点细节之中重温了旧上海那种氛围。
他复原了已经为天灾人祸而灭迹的30年代孙谕等人的片子,他将色彩做旧起到了很好的间离效果,让人犹若进入时光隧道回到那个时代。那些经历岁月创痕弥足尊贵的原版拷贝使得我们一睹三十年代明星的风采,回味无穷。
关锦鹏以导演介入的方式阐述着他对阮玲玉和其周遭的人们的看法,也在文化意义上谈论了那个喜忧参半的年代。这是香港电影人眼中的上海,这是有别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目光。
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比如陈燕燕、黎莉莉和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盛名的费穆、孙谕、蔡楚生、卜万苍、黎民伟、聂子、田汉等等在电影里和我们一道重现阮玲玉的前世今生。
演员们自己阐述着对角色的认识,对阮玲玉一生的认识,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仿佛中,似幻似真,到底,他们是谁,你我随之也沉迷其中,这是阮玲玉的故事,却也是张曼玉的故事,两个人的身影依稀重叠在了一起。最动人的一段是摄制组人员离开后,阮玲玉蜷缩在被单里哭泣,蔡楚生走近病床,俯身看着她。 此时镜头后拉,出现蔡楚生剧组的摄影机,再拉,出现关锦鹏剧组的摄影机,关锦鹏的声音:家辉,你忘了掀开被单看看Maggie Cheung (张曼玉英文名)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无意区分谁是主角,因为戏里戏外都是戏--除了电影,还有哪一种艺术可以这样让时空与情感水乳交融?
整部电影,蕴涵着浓浓的旧上海的味道,你我仿佛置身之中,众多明星们演绎着一个旧上海的传奇,张曼玉饰演的那栩栩如生的阮玲玉,吴启华那入木三分的张达民,梁家辉饰演的充满着暧昧的蔡楚生•••在他们身上,你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演技,就是把另一个人活生生的显现在你的眼前,难怪乎八十年代香港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甚至于一度被认为险些撼动了好莱坞的地位,这,就是证明。
张曼玉是一个天才的演员,笔者一直这么认为,九十年代以后,香港影坛上真正的多面手已经不多,而她,便是其中之一。《阿飞正传》中的苏丽珍(与《花样年华》女主人公同名)、《宋家皇朝》中的宋庆龄、《甜蜜蜜》中的李翘,《新龙门客栈》的金镶玉,性格各异的角色被她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每个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在证明张曼玉不再是昔日胡乱接戏的所谓“红星"。在《阮玲玉》中,伴着惆怅伤感的小资音乐,张曼玉跳着自编的舞蹈,沉醉,她不想和别的红男绿女一样千篇一律地跳舞。这个瞬间打动了观众甚至打动了导演(给了很长久注视),自在舞蹈,新女性的独立、自由精神就在这时发扬,永远被我们怀念。此时,人们忽然会强烈地感到,阮玲玉这个角色非张曼玉莫属。因为只有她才能和这个角色融为一体--只有演员才能演好演员。
《阮玲玉》片子很长,两个钟头多,昏暗的色调下,一段逝去的往事慢慢的重现在你我眼前,一个传奇女子短暂而绚丽的一生,最终随着主题曲的响起而最终逝去。《葬心》的歌词写出了阮玲玉那充满着无奈而欲断难断的感情,黄莺莺的那充满老上海味道的歌声,贯穿在整部电影之中,一次次的打动你我的内心。很喜欢看,却每每看到一半便忍不住内心的哀伤而看不下去,断断续续的才凑齐了一整部,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在你面前毁灭掉。”此言实在不假。
关掉了电影,重新点了首《葬心》,那摄魂的歌声,让你我延续着电影中那个似断非断的梦,一个伤心断肠的梦。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百视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电影大腕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