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家 The Pianist
- 143分钟
- 剧情,战争,音乐,传记
- 0000-00-00上映
-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 编剧:罗纳德·哈伍德
- 制作人:罗伯特·本穆萨 / 罗曼·波兰斯基 / 阿兰·萨德 / ?莱纳·沙佩尔
- 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艾米莉娅·福克斯 / 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 / 埃德·斯托帕德
- 国家地区:法国,英国,德国,其他
- 对白语言:英语,德语,其他
- 版本:2D
- 评分:93
剧情简介
2002年5月24日戛纳电影节首映,同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改编,讲述了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侵略波兰时,历经磨难逃脱流放,在一位德国军官的帮助下重获自由,继续追寻音乐梦想的故事。
花絮
在伦敦,有超过一千四百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角色试镜,但导演都很不满意,最终罗曼·波兰斯基找到了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当时阿德里安正在拍摄电影《项链事件》。就在巴黎他们两人第一次会面的时候,波兰斯基就认为他是最佳人选。阿德里安·布劳迪为了演这个角色,将房子、车子都卖掉,只身到法国拍摄该片,在拍摄的七八周时间里,他每天要练四个小时的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形象还要节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减去三十公斤,体重最后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个男人在街上等候过马路的时候,抱怨在犹太区竟然建了一条非犹太人街道,这个声音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
通常情况下,德国军官在和犹太人说话的时候,使用的是非正式用语的“你”(“du”,等等),这样就能表示他们的态度(你不能和成年陌生人这么说);但霍森菲尔经常用更加礼貌的正式用语(“Sie”,等等),因为这是他自己个人的感受。
这是第一部获得恺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 [6]。
该片中有几处镜头都与导演波兰斯基的经历相关。如被纳粹处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体,曾是波兰斯基亲眼所见;犹太人藏身之处的黑色窗户,是波兰斯基的亲身经历;席皮尔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 run)是当年波兰斯基的父亲亲口告诫儿子的话。
《钢琴家》曾引进中国内地,但4天时间仅收获10万元票房。由于影片缺乏前期宣传,很多北京观众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上映。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颁奖典礼 | 获得奖项 | 获奖方 | 获奖情况 |
---|---|---|---|---|
2002年 | 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 第5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 罗曼·波兰斯基 | 获奖 |
第15届欧洲电影奖 | 最佳摄影 | 帕维尔·爱德曼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罗曼·波兰斯基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阿德里安·布劳迪 | 提名 | ||
2003年 | 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男主角奖 | 阿德里安·布劳迪 | 获奖 |
最佳改编剧本 | 罗纳德·哈伍德 | 获奖 | ||
最佳电影剪辑 | Hervé de Luze | 提名 | ||
最佳服装设计 | Anna B. Sheppard | 提名 | ||
最佳导演奖 | 罗曼·波兰斯基 | 获奖 | ||
最佳摄影 | 帕维尔·爱德曼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 | 提名 | ||
第60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 最佳男主角 | 阿德里安·布劳迪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 | 提名 | ||
第56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 大卫·林恩导演奖 | 罗曼·波兰斯基 | 获奖 | |
最佳电影音乐 | 沃伊切赫·基拉尔 | 提名 | ||
最佳影片 |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阿德里安·布劳迪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帕维尔·爱德曼 | 提名 | ||
最佳音效 | Jean-MarieBlondel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罗纳德·哈伍德 | 提名 | ||
第28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 最佳导演 | 罗曼·波兰斯基 | 获奖 | |
最佳制作设计 | 艾伦·斯达斯基 | 获奖 | ||
最佳男演员 | 阿德里安·布劳迪 | 获奖 | ||
最佳音效 | Jean-MarieBlondel | 获奖 | ||
最佳影片 | 罗曼·波兰斯基 | 获奖 | ||
最佳配乐 | 沃伊切赫·基拉尔 | 获奖 | ||
最佳摄影 | 帕维尔·爱德曼 | 获奖 | ||
第47届大卫奖 | 最佳外国影片 |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家》 | 获奖 |
海报剧照
真实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