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森:探索电影与舞台剧的独特艺术之旅

电影91 23 0

在光影交错的电影世界与绚丽多姿的舞台剧之间,香港著名导演高志森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为一位深耕电影及舞台剧多个领域的创作者,高志森不仅在银幕上呈现小人物的生活百态,更在舞台上探索了无穷的艺术可能性。他的作品总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让人从欢笑中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位艺术家的创作之旅时,不禁对他在电影与舞台剧之间的探索感到好奇。

高志森:探索电影与舞台剧的独特艺术之旅-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对于高志森而言,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是一个传递情感和故事的载体。舞台剧则被他视为电影创作的“实验基地”。在这里,他通过直观的现场表演,探索着角色塑造与故事讲述的多种可能性。无论在电影还是舞台,观众的反馈都是高志森创作的动力,他始终坚持着“电影为观众而拍”的理念。

高志森的职业生涯中,电影《南海十三郎》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这部电影上映于1997年,采用舞台剧原班人马,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剪辑三项大奖。影片通过美丽的吟唱,讲述了一位粤剧名家的传奇人生,展现了高志森对生活的深刻见解与敏锐洞察。而他个人亲自剪辑的过程,不仅是对这一作品的倾注,更是对剪辑艺术精妙之处的深刻理解。

在谈及电影创作时,高志森指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剧本和剪辑。他认为,优秀的剧本应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而剪辑则是将这些感悟通过镜头呈现的关键。对他而言,剪辑不仅仅是将镜头拼接在一起,更是一次次艺术创作的深思熟虑。随着科技的发展,AI等技术逐渐渗透至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尽管带来了便利,但高志森却坚定认为,剪辑这一环节依然是无法被技术所代替的。

高志森不惧怕AI的崛起。他认为,虽然AI技术在处理特效和场景方面极具潜力,但影片的生命力依然源自那些真实而具感染力的故事。因此,他始终坚持,在拍摄过程中,科技应则是辅助讲故事的手段,而非决定故事的主导力量。他的电影创作理念始终围绕“讲好故事”而展开,将情感与力量倾注于每一个角色之中。

高志森在舞台剧领域的耕耘同样让人惊叹。1995年他创办了“春天实验剧团”,自此开启了一个新的艺术征程。他的剧团在香港的演出遍布四方,观众人数达到了千万之众。从《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到《虎度门》,每一部剧作都反映了他对表演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热爱。高志森认为,舞台剧的魅力在于现场的互动与交流,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碰撞更显真诚,这种独特的现场感是录制影片无法传达的。

随着短剧、短视频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崛起,电影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流,如何在竞争中找到电影的独特之处,是每一位电影工作者必须思考的命题。对此,高志森表示,尽管短剧在短时间内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看电影的社交体验依然不可替代。他坚信,只有将情感与故事融入作品中,才能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专注地体验一小时的视听盛宴。

高志森的电影作品多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借助幽默的表达引导观众探索更深层的情感。在创作中,他更看重的是传达一种正能量和人性之美。他表示,自己每一次拍摄都视作是生涯中一部作品,抱持这种心态可以让他的创作更具深度与广度。

高志森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他对香港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使他的作品不仅有趣,更具价值。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高志森将继续坚持“为观众而拍”的理念,不断探索电影与舞台剧的独特互动关系,讲述更多感人的故事,传递更多温暖和力量。

无论是电影的波澜壮阔,还是舞台剧的细腻情感,高志森都用他一生的热情与努力诠释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正如他所说,如果在76岁时仍能身处于摄影机旁,那将是他最大的幸运。在这条探索之路上,高志森不断前行,期待将更加动人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