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苗族山歌男女对唱(文山地区苗语山歌)

电影91 56 0

对山歌是哪个民族的风俗答壮族。对山歌能够成为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和壮族青年能歌善舞是分不开的。对歌多在各种节日举行,因此男女青年除对歌传情以外,也可以抛绣球、碰蛋定情。扩展资料:壮族山歌之美1.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不奇。

文山苗族山歌男女对唱(文山地区苗语山歌)-第1张图片-九妖电影

对山歌是哪个民族的风俗答壮族。对山歌,源于广西是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等形式。 对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

今天百视网小编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云南文山苗族电影山歌,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对山歌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壮族。对山歌,源于广西是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有男女个人对唱和男女群体对唱等形式。 对山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的爱情理想为主题。

山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对山歌能够成为壮族群众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和壮族青年能歌善舞是分不开的。

对歌多在各种节日举行,因此男女青年除对歌传情以外,也可以抛绣球、碰蛋定情。

扩展资料:

壮族山歌之美

1.壮歌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比兴美。壮族人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时比较委婉、含蓄,与西方人那种赤裸裸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这或许是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的原因。

2.壮歌具有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特点。所以壮族歌手们普遍具有出口成章、对答如流,对唱几天几夜而不重复的令人叫绝唱功同样不足不奇。快思敏捷上更是曹植“七步成诗”的望尘莫及。壮人的嘴巴几乎就是山歌的源泉!

3.壮歌具有整齐严谨、琅琅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正如名史家黄现璠明确指出:“壮族诗歌最擅长于譬喻和生动的描写,能给予唱者和听者极大的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山歌

求苗族山歌<郎在高山打一望>的歌词

歌词:

棒棒敲在岩石上

郎在高山打一望罗喂

姐在哟河里哟

情郎妹妹哟

衣哟洗衣裳哟喂

洗衣棒棒捶的响罗喂

郎喊哟几声哟

情郎妹妹哟

衣哟姐来张哟喂

棠梨树 格格多

人家讲我的姊妹多

我的姊妹不算多

一年两年嫁一个

大姐嫁到福建坡

二姐嫁到三屋落

三姐没趴嫁

嫁到屋里纺棉花

纺的棉花岁数大

织的布布二丈八

缝的插口桶北瓜

长手巾蒙轿门

短手巾蒙茶枯

三个大姐来串茶

串的么的茶

串的枣茶

枣枣有点甜 骨头两头尖

哥哥嫂嫂留我住千年 住千年

千年万年我不住

我要回去守桃树

桃树结果

我想摘个逮哈

又怕哥哥嫂嫂骂

地下捡一个

虫呷蚂蚁拿

孔里摸一个

一筒蛇尾巴

一场大笑话

郎在高山打一望罗喂

姐在哟河里哟

情郎妹妹哟

衣哟洗衣裳哟喂

洗衣棒棒敲的响罗喂

郎喊哟几声哟

情郎妹妹哟

衣哟姐来张哟喂

郎在高山打一望罗喂

姐在哟河里哟

情郎妹妹哟

衣哟洗衣裳哟喂

唱个山歌丢个信罗喂

棒棒哟捶在哟

情郎妹妹哟

衣哟岩板上哟喂

打工心声歌词山歌苗族

离开了家乡四处流浪

孤独的一个人没有谁陪伴

为了心中的梦想

不怕路艰难向前闯

漂泊在他乡独自闯荡

再多的苦和累一个人去抗

想起年迈的爹娘

思念的泪水悄悄淌

打工的心酸有谁能体谅

一路尝尽人间的冷暖

四季轮回 几多凄凉

孤身一人走四方

风雨来去习惯了孤单

打工的心酸有谁能体谅

多少委屈都在心里藏

不管路上多少风霜

挺起自己的胸膛

告诉自己一定要勇敢

谁能体谅打工的心酸

岁月让我学会了坚强

不管路上有多少艰难和阻挡

相信梦想在前方

再多曲折也要闯

苗族在什么时候在山上对唱情歌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 "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姊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亦称“爬坡节”,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每年农历的三月下旬里的“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记日),即农历三月十九日这天举行。届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对歌斗雀,歌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男女边唱歌边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路向山顶攀登。一路春风一路歌,苗族的飞歌、情歌、酒歌、古歌洒满山坡,最先到达山顶的被誉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爬山节是纪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补和玉帝小女儿阿别的。玉帝的小女儿阿别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顺着山顶飞下来,与聪明能干、忠厚善良的阿补结为夫妻并生有三个女儿。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兴之际忽然鸡叫头遍。玉帝规定每天鸡叫三遍时为朝拜时,阿别若不能及时赶到,必有大祸临头。心急如火的阿别在山顶向天空飞奔时一脚将香炉山顶登垮了六层。香炉山没了山顶,阿别再无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没有山顶不能享受人间香火,便罚阿补变为香炉,供烧香之用。为了纪念阿别和阿补的忠贞爱情,苗家人便在阿补变香炉这天过一年一度的爬山节。

杀鱼节

居住在贵州省贵定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要过杀鱼节。这天,人民起早来到河边,叉起河里的鲜鱼,在河边煮着吃,边吃边唱山歌,吹芦坚,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挑葱会节

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会。传说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儿阿达惹爱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诺。土官气得要死,说:“凤凰鸟哪能与钉钉雀共窝?”岩诺的老人也劝岩诺:“金银花与地巴菜同不了一个心。”阿达惹被锁在吊脚楼里,不能出去。岩诺每天黄昏赶牛回家,从夯沙跑到老鼻子寨来看心爱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达惹用歌声唱道:“翠鸟关在竹笼笼里,挂牵山上花蓬蓬哩。鸟盼花,花盼鸟,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这天,上山挑葫葱,求山神保佑。岩诺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树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叶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发春雨哩,缠上村儿再莫离哩。”清明这天,两人各自早出家门,正好走在葫葱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俩忠贞相爱感动了葫葱仙姑,促成了他们美好姻缘。因此,每年的清明节,苗族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葱刀,男青年拿着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对歌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葱会”。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幼竞相赴会。

苗族对歌

苗族山歌分为劳动歌、情歌、风俗歌、故事歌、识字歌、谜语歌等部分。劳动歌一般在田间地头或山上打柴、放牧时唱。主要内容是传授生产知识,交流技术、抒发美好的愿望。情歌包括传统情歌和男女青年社交的对歌,通过唱情歌使男女青年互相了解,达到结为伴侣的目的。主要内容有相会、交谈、相思、求爱、赞美等等。风俗歌包括起屋上梁歌、哭嫁歌、结婚拦门歌、踩门歌、丧葬歌、打油茶歌、劝酒歌等,大多在喜庆佳节和红白喜事时演唱。内容以家发人财旺为主。识字歌以识字为主,通过唱歌可以使不识字的人认识一些字。故事歌按传说中的故事编成歌,然后演唱。谜语歌以猜谜为主,通过唱歌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

苗族山歌语言朴实自然,比喻生动,特别是苗族青年男女的对歌饶有情趣:

男:今日赶场遇见妹,好似仙女下凡来;

妹乖人美见了爱,求妹莫怨把歌接。

女:今日赶场遇见哥,遇见哥哥妹快活;

你有情来我有意,有情有意才接歌。

苗族人有同姓不结亲的习惯,因此,同姓的男女也不唱求爱的情歌,对歌必须先问姓,问清姓氏之后才开始对歌,然后才唱求爱的歌。

单身苦来单身苦,衣服破了无人补;

锅里没有热饭菜,没有鞋穿打光脚。

聪明的苗族小伙子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孤苦伶仃,音调凄切,期望得到姑娘的同情和友爱。而苗族姑娘决不会轻易表白自己的心思,她要盘根问底,然后才决定是否与男方真诚相爱。她用歌来盘问男方:

女:金山银山万宝山,家家都有果树园;

人家果园结满果,你园为何还结单。

男:很早就想同妹连,只因隔河难拢边;

今日赶场得相会,唱歌认识才得连。

聪明的苗族姑娘问得多巧,机智的小伙子回答得多妙!就这样,她唱一首他还一首,一问一答,歌如泉涌,源源不断。这不仅是各自向对方表示爱慕之情,而且,通过唱歌,使他俩的心贴紧了。

苗族花山节的特色文化

苗族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文山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花山节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

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花山节最重要的活动是倒爬花杆。爬杆者须背贴花杆,双手向上反扳,头朝下脚在上,一纵一纵地向上跃,谁爬到杆顶用的时间最少,谁就是“花杆王”。

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婚结友的美好时机。民国时期编撰的《马关县志·风俗志》就有如下记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场一开,“众苗女遥立场外作羞涩不前态,有苗男子以油脂涂予长绳,两人拉其端围之,故作欲污女衣之状,诸苗女乃被迫入场,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凭苗男选择。”

倘若某一小伙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伙子便撑一小花伞覆罩小姑娘,开始,小伙子首先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然后备求相爱。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踩花山“过程“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

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苗族花山节节日介绍

花山节,亦称踩花山。这是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的一个盛大节目。

花山节一般在较平缓的土坡上举行。花场中竖立一根有五、六丈高的竹竿或树杆,这就是花杆,花杆上还 分别挂著两块红黑布。每年腊月十六日,花山主持人就把花杆立好,让人先知道这里有花场,到了正月初一就开始踩花山,比较隆重的花山节还可以延长至初八、九。

踩花山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为了求子而立,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日。关于花山节的来历,苗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苗族祖先居住在平原地区,那地方有着肥沃的土地,牛羊成群。狠心的皇帝一心想霸占苗族的地盘,就派皇兵来攻打苗族部落,苗王蒙孜尤就率领他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和苗民们,与皇兵交战,最终寡不敌众,苗族失败了,蒙孜尤的九个儿子、八个姑娘在战斗中牺牲了,苗族的祖先不得不往西南的高山峻岭中迁徙。

蒙孜尤在腊月十六日竖立花杆,正月初二、三、四这三天举行祭奠仪式,纪念为保卫家乡而牺牲的儿子姑娘,同时,还进行武术表演,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踩花山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的生活经验交流活动,更是苗族男女青年的娱乐活动。在花山节期间,有芦笙舞、武术即苗族的民间武术之棍术、刀术、枪术、钩镰、三节棒、炼甲等、倒爬花杆、斗牛、赛马等体育和文艺节目。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百视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云南文山苗族电影山歌。

展开全部

上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后一篇了

下一篇相爱相亲 Love Education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